第九十七章 火海(3/4)

还有,信使皆为二人组——一个是北军的人,一个是戴着“屋山帻”的殿中人。

既有殿中人现身,信使所传之令,应该确出于陛下之胸臆吧?

再者——

就算命令是假的,“矫诏”者也是楚王,不干俺们的事儿;可是,若不奉令,而所传之令确出胸臆的话,“拒诏”的罪名,可承担不起!

人同此心呀。

于是,城内、城外诸军,亦大开辕门,一队一队兵士,也开出营来了!

若从空中俯瞰,可见这样一副景象:

一条又一条火龙,游走在洛阳城宽阔的大街上,除了“北军至汝南王府的街道”外,城内其他的街道,也被火龙填满了,煞是壮观!

龙头所向,并非什么“行府”,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目的地——汝南王府。

确如歧盛所说,“自入洛阳以来,大王可指麾之兵力,从未如此之强!”

不过,这支庞大的兵力,大部分,楚王只是拿来做声势的,并不打算都投入战斗。

在他和歧盛、公孙弘的布置中,“先登”者,都是他的亲兵以及他的亲兵管带的那部分北军。

如此安排,一是指挥如意,一是也尽够用了。

汝南王不比杨骏,也不比楚王,他只带了一百亲兵到洛阳来。任太宰、录尚书事,待遇比照第一次致仕的卫瓘——朝廷也给了他“步一千、骑一百”做亲兵。

因此,满打满算,汝南王府的兵力,不过一千二、三百的样子。

即便楚王只投入他自己的亲兵以及他的亲兵管带的那部分北军——也即他的“本部兵马”,对汝南王,也占据了兵力上的绝对优势。

楚王“本部兵马”和五百殿中人几乎同时到达汝南王府。

团团围住之后,并不马上宣诏,更不马上进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