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八年 第七百三十三章 生平报国堪凭处(4/5)

    扬州本是富商大贾聚集之地,然而面对满清大厦将倾的危急关头,盐商和官员们依旧以奢侈为尚,竞相奢丽,婚嫁丧葬,堂室饮食,衣服舆马,动辄费数十万。他们挥霍钱财,一掷千金,治园林庖厨,传教歌舞,寻欢作乐,醉生梦死。无论是官员还是胥吏,廉耻丧尽,唯货利是趋,勒索百姓,层层盘剥,官商上下其手,互相勾结。可谓人欲横流,满目污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让他陷入不能自拔的沉思苦想之中。

    刘大观到了扬州后,首先就是去安定书院拜访赵翼,讲出了自己的困惑。当时赵翼听了也是感慨不已,还把自己这些年的诗作拿给他看。刘大观看过后,才明白对方也处于困惑与彷徨中,甚至比自己还严重。只不过经过了一番痛苦的反思之后,赵翼已经断了出仕的念头,视文章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以文润身,以文补世,以文鸣世,而不愿再厕身于名利富贵,随波逐流。

    然而刘大观不是已经六十多岁的赵翼,他当时还不到四十,总不能就此回乡归隐吧?《左传》上讲“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他的满腔抱负还没实现呢!

    作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刘大观自幼受儒家传统思想的熏染,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不可能超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伦理总纲的要求。然而朝廷这个糟烂样,他一个拔贡生出身的下级官员,能怎么样?

    当他得知汪中、刘台拱、洪亮吉、江藩等人已经举家出逃,投奔了北海镇后,心中的震惊难以言表。因为长期在广西为官,他对北海镇了解的不多。他搞不懂为什么这些曾让他仰视的人,要投奔被朝廷称为“妖孽”的悍匪叛逆。

    不过随着他从江南民间和文人口中了解到有关北海镇的事越来越多,尤其是乾隆五十年、五十二年和五十六年,前后带走上百万受灾流民的传言,思想也发生了潜在的变化。

    在另一时空的历史上,刘大观丁忧期间,父亲也随之去世,所以他直到乾隆五十九年冬天才出仕。不过在本时空,由于那些前往安平港贸易的商人将北海镇自产的消炎药物引入沿海各省私下出售,使得患了肺部感染的刘大观父亲最终逃过一劫,养了几个月后身体完全康复了。

    于是他前年冬天进京,从在京为官的同乡那里得知,最快上任的就是开原县令,便动了心思。吏部堂官原本正苦恼着呢,一看有人敢去,面谈之后第二天就把自己这边该走的手续全都走完了。

    当“凭文”--也就是朝廷的委任状下来后,一些相熟的朋友劝他不要去关外上任,奈何刘大观表现的很固执,任别人磨破嘴皮子也没用。离京前的告别酒宴上,几个好友都是洒泪相送,觉得他此去凶多吉少。

    现在看来,要是早知道袁枚和赵翼都跟北海镇有关系,还费这个劲干嘛?北海军开炮洗城墙那会,可把他给吓得不轻。当时他就在北城墙上假模假式的指挥守城,要是跑慢点,直接就交代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